與導演有約:日落大夢


這次播放的影片是吳汰紝的日落大夢,主要記錄她父親的一些心路旅程,也反應了台灣中小企業家的奮勉歷程。

片後的小組討論,談到紀錄片真假之間的議題,也有人提問「包裝」的議題,讓我頗有興趣
紀錄片該不該放入劇情片的元素?
紀錄片該如何呈現?
紀錄片能否有電影手法?
紀錄片能不能「演」?
...



相較電影,紀錄片似乎有許多先天「限制」
電影的畫面呈現美、劇情轉折引人、聲光效果更是撼動
在紀錄片中,「真、善、美」的優先順序是不便的;而電影因為不真,所以可以先強調「美」
在「拍得到」比「拍得美」更重要的先天條件下,許多紀錄片似乎只能感動特定情感的小眾
然這些限制究竟是不該打破的藩籬,抑或是故步自封,隨著紀錄片的多元,紀錄片開始走入大眾,也有不同解讀

拍不到的真實事件,若透過模擬演出,可以獲得更好的呈現,該不該演?還是全程僅拍攝當事人的口白?
這議題似乎永遠沒有個結論

跟攝影一樣,仍有一派堅持攝影作品不該後製,但暗房技術難道不是一種後製嗎?用特殊藥水調配出詭譎、濃豔、搶眼的顏色,跟在 PS 裡面拉色調有何不同?
而紀錄片雖名為記錄,實際上經由導演對於題材的取捨,我們看到的是導演主觀想告訴觀眾的故事,已非真實事件。

我很認同汰紝導演的話
《日落大夢》將會延續《尋情歷險記》的真人演出,但會更為極致拆解紀錄片與劇情片的分野,混淆紀錄的部份與虛構的部份,有的劇情是真的有些劇情是假的。真真假假,沒得準。

選擇參與這課程來擴展自己攝影路,卻還老以攝影角度看待紀錄片。
不是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