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reading. Show all posts

〈轉貼〉 等待,並不是一種愛情的方式

redirect to: http://kywk.github.io/life/never-waiting-for-someone.html
---
mina 北海道 美瑛

文/肆一

一個男人的告白:「男人不相信一見鍾情。但是,男人在第一眼就會知道要不要跟眼前的人在一起。」

等待,是一種愛情。

以前的妳曾經這樣認為過,覺得只要專心一意,少說點苦、多說點甜,就會收穫愛情。所以妳花了很長時間去等待一個人,他上一段感情的陰影還在、他很愛她,所以需要一點時間整理自己,妳覺得自己是個成熟的大人,所以照單全收,忘了自己的心也在喊疼。當時的妳什麼都不怕,妳只害怕他嘴裡吐出「不」而已。

他需要時間,妳給的起。妳只擔心對不起愛情。

你們一起吃飯、散步,他只要一通電話,妳再忙也會挪出時間。你們會在深夜聊很久的天,聊他的生活、他的同事,然後知道他的主管很討厭、總機小姐暗戀他。妳覺得全世界靜到只剩下彼此的心跳聲。妳開始知道他的興趣、常去的餐廳與愛看的電影類型,他吃蒜不吃蔥,妳會體貼地替他把味噌湯裡的碎蔥挑出來。他也跟妳聊他的那個她,說他們的故事,說她是如何傷了他的心,在妳面前他不需要偽裝。你們幾乎的什麼都能聊,時間不是問題,就連電話費也甘之如飴。妳覺得愛情正在萌芽。愛情就在咫尺,妳從沒想過跨越不過那一步。

妳相信,等待可以孕育果實,就像農夫在春天播種,秋天收成一樣。但妳卻沒想到,他的愛情沒有四季,時間不是必要。

那天他帶著女伴出席聚會,妳事先沒聽他說,那時候妳才知道,自己並非自己認為的那般了解他。妳以為你們之間的秘密很少,但他卻瞞了最大的那一個。那時候的妳好愛他,相信只要有愛,就能夠克服一切,等待與耐心是愛情裡的美德。只是妳怎樣沒想到,他對妳並沒有愛。這時妳才明白,原來自己只是他過度時期的陪伴,他跟妳一直聊她,妳以為那是一種親密,但原來只是放心。妳只是他的好朋友,他的愛情從來都沒有妳的份。

在愛情裡,有心是專利。放心,則是給朋友的。

妳的世界瞬間崩塌,妳拉上窗簾、不開燈,一天只吃一餐也不覺得餓,妳的身體沒有了感覺,只剩下心還痛著。妳還是早起上班、裝作若無其事,但周遭的朋友都知道妳一定出了什麼事,只是無從問起,妳也拒絕回答。妳在懲罰自己。妳覺得自己遇到感情騙子,那些聊天、說笑、掏心掏肺都是假的,但妳也這才發現,原來他從來沒給過妳什麼承諾,自始自終都是自己在演獨角戲。有好長一段時間,妳適應了黑暗,但從此眼睛卻什麼都看不見。

妳把淚水當藥方、用一個又一個失眠的夜來癒合傷口。妳才清楚了解到,那時候的妳並不是執著,天真的成分還比較多一點。時間雖然不能幫妳滋養愛情,但卻治好了妳的偏執。就像感冒一樣,只要吃得好、睡得好、注意保暖,就能夠痊癒。然後有一天妳會醒來,發現昨夜的高燒退了,外頭的陽光再也不是刺眼而是閃耀。

愛情的確需要等待,需要去要等待適合的人出現,而不是去等待一個人愛妳。

★★★☆☆
終於妳也才懂了
自己之所以會想念他
其實並不是因為的那些好
而是因為
之後再也沒有一個人可以讓妳覺得好
妳懷念的 自始至終都是 愛

愛情的世界只有幸福和不幸福,愛與不被愛
這是一段直白赤裸的愛情宣言。

凍 - 挑戰人生極限的生命紀錄

★★★★☆
一場面對生或死的霎那,意志力與人性掙扎的極限考驗!

翻臉無情的一場雪崩,瞬間將美麗的冰壁化為死亡高牆。一邊是懸盪在半空中的妻子,一邊則是自身失明瀕臨雪埋的威脅,面臨生死交戰之際,他該做出什麼選擇?

書中主人翁山野井夫婦,因登山這共同興趣而認識、結婚,在兩人的生命中,清貧無物欲的生活,只有一個最純粹的目標,就是為攀登壯絕高山而活。

對於山野井夫婦來說,登山是一切,從日本境內的高山、岩壁,到前往世界各地攀登山峰,就是如此專注地尋找他們心目中一座又一座「生命的高度」。

從西藏方面攀登格仲康峰北壁,更是倆人向極限挑戰的里程碑。在《凍》一書中,澤木耕太郎以樸實而強勁的筆觸,翔實地記錄山野井泰史夫婦在攀爬格仲康峰的過程中,因為遭遇雪崩,在面對生或死的霎那,意志力與人性掙扎的考驗,以及如何與山搏鬥!

書中主角遭雪崩擊傷,經歷失明、倆人差點分散的恐慌、無食物可進食、低溫、分不清方向、產生幻覺,死亡的多次襲擊,在嚴峻的生存條件之下,如何靠著堅強意志力與臨危不亂,因而死裡脫險安然返家的故事。全書充滿緊張感的筆調,將登山危機的張力營造得劇力萬鈞。

REVIEW

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 Life of Pi

★★★★☆
一艘孤單小船、一個落難少年,加上一隻『虎』視眈眈的巨無霸!
這是南太平洋上,最艱難的生存習題……

這個故事有個快樂的結局:少年Pi從此過著幸福的日子;那隻叫做『理查.帕克』的老虎可能也是。不過大家最好奇的恐怕是:一個人類單獨和一隻孟加拉猛虎為伴,如何能安然度過兩百二十七天?!何況,他們還是漂流在茫茫大海中、擠在一艘毫無希望的小小救生艇上……

其實,這原本是一趟航向未來的偉大旅程!至少Pi起初是這麼想的。直到貨船突然沉沒,所有美好的願景瞬間葬送海底,Pi才開始懷疑他所信仰的上帝、阿拉和印度教神明聯手對他的『未來』開了一個殘酷的大玩笑……不過現在可不是絕望痛哭的時候,眼前最要緊的是──他得活下去!

仔細想想,理查.帕克儘管囂張又霸道,卻是他僅剩的夥伴了,可是這個大傢伙實在太危險,弄不好連自己可能也會送命。不行,對付理查.帕克當然不能來硬的,他得好好想想:馬戲團裡的馴獸師都是如何馴服那些『大貓』的呢?……

REVIEW

怪奇孤兒院 Home for Peculiar Children

★★★★★
每張照片都有故事,有的很溫馨,有的很詭異。
最重要的是,這些照片,都是真的……

從小,雅各的爺爺為他說的床邊故事十分與眾不同,他會一遍又一遍地說著自己童年時的詭異故事:在英國威爾斯的孤兒院裡,院長是會變成大鳥的隼夫人,院童中有不用繩子綁住就會飄到空中的小女孩,後腦杓有第二張嘴的人,當然,還有一個透明的男孩。

小時候的雅各對爺爺的故事深信不疑,但隨著時間過去,長大的他認為那只是些重複曝光的舊照片,爺爺只是個想像力豐富的老人,畢竟,這世上怎麼會有飄在空中的小女孩呢?

但在那一天,他看到了。
雅各親眼看到爺爺故事中的「怪物」。

那一天,怪物在雅各面前襲擊爺爺、奪走他的生命。雅各開始明白,爺爺說的不是故事,是他真實經歷的一切。他也記得,在爺爺斷氣之前,抓著他的領子對他說:「去找大鳥、去圈套裡、去告訴他們發生了什麼事……」於是,他決定完成爺爺的遺願,前往威爾斯的怪奇孤兒院、尋找隼夫人。不管這是否代表怪物將會盯上他,把他當作下一個目標……

照片是祕密的祕密,
它告訴你的越多,你知道的越少。
──攝影師 黛安.艾巴斯

蘭森.瑞格斯在馬里蘭州的牧場長大,因為牧場實在無聊,所以閒來無事只能跟自己玩耍。小時候的他對於照片特別感興趣,很愛看圖編故事。後來雖然搬到了佛州這個熱鬧的城市,但也沒有好一點,在網路和電視台都不太發達的年代,他依舊很無聊。於是看圖編故事的習慣便一路持續。

數年前,他開始收集照片。因為知名攝影師的照片實在很貴,所以他把目標轉往跳蚤市場。在跳蚤市場裡,你可以找到蒙了灰的寶石,也可以找到別人用過的水壺、杯具等生活用品。然而,抓住他目光的卻是一張張泛黃、老舊的生活照。

最早,瑞格斯本來只打算集結蒐集的照片,個別編寫圖說、出版成冊。但他的天才編輯覺得,既然能幫每張照片編故事,怎麼不直接用這些照片寫成一個故事呢?

在編輯提出建議後,瑞格斯似乎也覺得有趣,於是就這麼做了。

把這些照片串連成故事並不容易,要獲得充足的、適合入故事的照片也不容易。所以,他開始尋找跟他一樣喜歡蒐集老照片的收藏家。在這些收藏家的幫助下,他終於完成了這本小說。在書後,瑞格斯亦一一列出照片的擁有者,一一致上感謝。

這些又黃又舊、殘破不堪的老照片散發出濃濃的故事氣息,它好像總是有話想說,你也忍不住猜測,在鏡頭的另一端是怎樣的光景:是誰照下了這些照片?照下相片時的天氣如何?這張照片後來收在誰的抽屜?又是為什麼來到了跳蚤市場?

奇妙的是,如果不論照片是黑白或老舊,有些照片其實是很平常的。然而,就因為多了歲月留下的斑駁、泛黃,照片便生出一種詭異陰森的氣味,這是一種因為時間流逝而產生的距離感,也是數位相片怎麼也無法記錄的光陰痕跡。

在看完這本小說後,也許你會有種想去翻看舊照片的衝動;又或者,會想要把數位照片洗出來,放在抽屜裡十年八年。說不定還可以為那照片寫下一個故事。

未來的事,誰知道呢?

REVIEW

再見巴斯迪

「唯一的目擊者是矮黑猩猩」這個敘述讓人忍不住聯想《巴別塔之犬》

同樣有對於動物的科學實驗,同樣有犯罪推理元素,
也同樣介紹了真實社會中對於動物實驗的結果

比起記錄性書籍如《猩猩寧姆》、《你保重,我愛你》等,
一直比較喜歡科幻小說中對於科學的描述,把實驗利用故事來包裝,較無距離感
就像喜歡歷史小說勝過於史實傳記一般

再見巴斯迪整體讀來架構完整、順暢但起伏不大,扣人心弦的點少了些
比起巴別塔之犬,這可真是一部經典的「日系小說」
不過,對於猩猩的訓練,說服力比狗強大多了。

★★★★☆
靈長類研究中心進行著矮黑猩猩巴斯迪的語言學習實驗
計畫的創辦人安達副教授雖然在一年前自殺了,助手田中真和研究生由紀仍繼續接手研究,現在實驗有了顯著的成果。

因為研究而越走越進的阿真和由紀,在阿真向由紀求婚的那一晚,她卻從窗戶跳樓自殺,而且唯一的目擊者竟然是矮黑猩猩巴斯迪……。

不存在的女兒 The Memory Keeper's Daughter

★★★★☆
故事從一個大風雪的夜晚開始。醫生大衛親自為妻子諾拉接生,卻發現雙胞胎之一的女嬰患有唐氏症。為了不讓妻子面對新生女兒為心智障礙的悲劇,大衛以善意的謊言矇騙諾拉女兒已夭折,誰知這個決定從此讓整個家庭變了樣。

太太諾拉無法走出失去骨肉的陰影,開始酗酒、外遇,只為了麻木自己都說不清的失落,獨子保羅則得不斷和雙胞胎妹妹的幽靈糾纏,換取父母的一點注意。大衛滿心愧疚不能言說,於是一頭栽進攝影,到處拍攝女嬰、女孩、少女,彷彿要為遠方的女兒留下成長記錄。

但是當年在場的護士卡洛琳並沒有按照大衛要求將小女嬰送到安養機構。在開車離去的途中,這位暗戀大衛的護士決定獨自把女嬰養大。她搬到另一個城市,隱姓埋名靠各式各樣的兼差賺取生活費,用一己之力對抗不合理的教育體制,為女兒打造出一個溫暖有愛的家。

這兩個家庭形成了明暗的強烈對比,活著的保羅和「死去」的菲比;物質生活無虞唯獨不能坦誠以對的醫師,困苦艱辛但每一分秒都真誠勇敢的單親媽媽。多年以後,當卡洛琳與大衛重逢,她對他說:「你逃過了很多心痛,但你也錯過了無數的喜樂。」

保守秘密的人,被欺瞞的人,渴求父母關愛的孩子,因沒有子女而感到虛空難受的父母,漂泊流浪的人,居住定所的人,書中每個人跟命運掙扎奮鬥著,用力背起人生苦難重擔……

總會用不對的方式,去愛自己在意的人
總有該說開的祕密,卻總堅定保留
然後,再最錯誤的時機下,被發現

伊甸園的祭壇 Altar of Eden

★★★☆☆
背出π至小數點後百位以上的鸚鵡,懂得交換人質的劍齒虎…
高智能的生物腦,以無線網絡連接生成了遠超過人類想像的超級智慧,
人類該如何面對自己一手造成的最大浩劫?!

最可怕的生物兵器竟然是腦?!
從人類企圖做神的工作那一刻起,我們都將成為自己的獵物……

專門研究瀕危動物美女獸醫羅娜,臨時受命協助調查一起詭譎的動物走私案,漁船上的船員已全數失蹤或死亡,只留下一籠籠根本不該存在這個世界上的生物。連體的侏儒捲尾猴、長腳的緬甸蟒、足球大的吸血蝙蝠、能夠背出π的無毛鸚鵡…還有已經破籠而出、絕種千年以上兇猛的劍齒虎…牠們駭人的共同之處在於:非比尋常的高度智慧,以及多了一對完全相同的染色體。

為了追捕已經肢解數人、即將襲擊童軍營地的劍齒虎,羅娜和久別重逢的美國邊境巡邏隊警官傑克必須走出彼此間那段不可告人的往事,攜手對付難纏的高智慧生物,以及隱身在黑暗中、企圖消滅所有真相的特種部隊。

究竟是誰在藉由基因工程引發返祖現象,妄想代班神的工作重建伊甸園?在世界混沌之初,所有生物意識相連的真相到底是什麼?羅娜與傑克又是否能從這巨大的狂妄和野心之中逃出生天?

最近閱讀的書中,《第七盞火》是同樣相當好萊塢的小說。而《第七盞火》和《天使與魔鬼》的走向比較接近,宗教歷史改編的小說,對史蹟的了解可加強小說的張力。偏偏我對那段歷史、宗教、建築是相當陌生的,因而常有些難以想像的畫面。

而科幻小說對我來說,無需幻想高聳的教堂、複雜的地道、精巧的壁畫、天工般的雕刻,更無需理解宗教、國家、種族間的恩恩怨怨,比較能進入故事。

偶爾挺喜歡這類好萊塢娛樂小說的,尤其是科幻小說部分,沒有包袱,想像空間更大。

最後的禮物 The Gift

我知道不管自己有多自私,家人會一直都在,
卻沒想過有一天不在的人,會是我……
「你好,我是盧,但認識我的人都叫我混蛋。」
盧‧薩芬是個工作狂,他的時間總是不夠用,
總是需要同時間出席兩個地方,總是得一次做兩件事,
所以在家族聚會缺席已是常態,
他從未抱過一歲的兒子,跟女兒的約定轉身就忘,
有了美麗的老婆不滿足,依然不時出軌偷吃,
而老爸重要的七十大壽生日宴會,他丟給祕書處理!
他活在自己建構的自私世界,表面華麗,卻是糟蹋家人的愛而建立,
他從不覺得這樣有什麼問題,
然而,真正的問題卻在聖誕節前找上了他……
在這年冬天,他意外得到一心追求的禮物,
藉由它,他發現他可以輕易地同時成為好兒子、好爸爸、好員工,
他欣喜不已,渴望能永久保留這份禮物,
卻沒發現,他的生活開始脫離常軌,
而給他這禮物的流浪漢現在看起來好像他,
在終於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之時,他,還來得及修正錯誤嗎……

★★★☆☆
還不錯的小品,很呼應故事中設定的節日該有的劇情;強調家人的相處,是在耶誕節該出現的故事。
有點平淡,但還動人。

對於家人,容易過於忽略,總以為忙於工作就是的付出。

寫這篇心得時想起正在閱讀的另一本書,每個人需求不同,
有對成就永遠對現況不滿的人、也有可以簡單樸直和另一半過活的人。

也許缺少的不是陪伴,而是溝通與回應。
若另一半看重成就勝於一切,而自己卻是另一種人,
放手對方去追逐功名與否,都是種「離異」,都是種「回應」。

覺得很像《扭轉奇蹟》裡的設定,主角無意做了件善事,神以不尋常的方式提點他,成就不是一切。

可惜鋪陳太落於窠臼,有點猜想得到結局;若結局稍微改變一下,也許更加驚喜。

崩裂的天空 under the unbroken sky

★★★☆☆
他們一同經歷驕傲的時刻,
也一同墜落絕望的深淵;
他們幾近一無所有,
卻從彼此身上掠奪僅存的所有……

1938年春天,烏克蘭移民西奧.米克拉楊柯重獲自由。在此之前,他因為非法擁有穀物而入獄將近兩年,於是妻子瑪莉雅帶著五名兒女投靠西奧的姊姊安娜,兩個家庭一起胼手胝足、不畏艱險地在加拿大北方大草原上努力求生存。

曾克服了旱災、飢荒、戰亂,以及史達林整肅運動考驗的西奧,出獄之後決心要為家人改善生活。他不眠不休地開墾荒地,不久之後終於苦盡甘來。然而,全家人懷抱的希望和初嘗的幸福,卻在離家出走多時的姊夫史帝芬突然回家後變了調。史帝芬是個狂妄自大、陰險狡詐的無賴,處心積慮地挑撥安娜與西奧之間的姊弟情感,最終導致姊弟反目,並將他們的人生推向無可挽回的悲劇……。

本書描寫一個移民家庭如何在環境惡劣的新世界中謀生立足,不僅體驗了可貴的親情與貪婪的人性,也經歷了驕傲與絕望的時刻,文字優美、意象滿盈、情節扣人心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精采之作。

每個人有其支撐的力量、信念的事物,一旦無限上綱,會蒙蔽自己的眼睛、理智。

對於愛情的渴望、對物欲的奢求、對情緒的控制,使得兩個手足的家庭破裂。

喜歡自食其力墾荒的故事,破碎的結局有點令人不捨,但閱讀的過程卻隱約有種猜到結局的味道了。

吸血鬼獵人。林肯 Abraham Lincoln: Vampire Hunter

世人以為他是解放黑奴的歷史偉人,其實他真正身分是 史上最強吸血鬼獵人……
暢銷作家賽斯.葛雷恩-史密斯出道以前窮苦潦倒,曾在某個小鎮當雜貨店店員,當時有個名叫亨利的神祕客交給他一個包裹,裡面裝了美國第十六任總統林肯的祕密日記。賽斯打開日記本,竟發現美國歷史上驚人的祕密:

一八一八年,印第安那州一間小屋裡,九歲的亞伯拉罕.林肯跪在母親床側。

「我的小兒子呀……」她臨死前喃喃喊道。傷心的林肯後來才知道,母親是被吸血鬼害死的。由於身高過人,力大無窮又擅長使斧,年輕的林肯踏上了復仇之路,最後一路直達白宮。

世人稱頌林肯解放數百萬的黑奴、拯救了美國聯邦,但他與吸血鬼的戰爭,兩百年來卻罕為人知。於是賽斯以日記為本,重新建構這位美國最偉大總統的真實人生。他首次揭露南北戰爭背後不為人知的歷史,並寫出吸血鬼在美國建國、拓展及差點滅亡的歷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
我一直還喜歡這類拿歷史人物改編的小說,若能將虛擬和史實結合的引人入勝,看完一本小說後,對歷史亦多了一分認識。唯一要警惕的是,如何去分辨小說中虛構的情節。

相當喜愛書中吸血鬼的價值觀描寫。人似乎都在追求永生與財富,但當你已經擁有所有你想要的人、事、物後,你以完成所有的慾念後,生命還有何意義?

Note
  • p90 沒有死亡,生命便了無意義,就像一則無法訴說的故事,一首無法哼唱的曲子,是問結局何在?
  • p124 完全不把時間和死亡放在眼裡-世界就是你的伊甸園,你的圖書館,你的後宮。
  • p124 當歡樂逐漸削去…當所有欲求都得到滿足,學遍所有語言之後-當你看遍所有城市;學無可學;錢箱裡再也塞不進一枚硬幣後-接著又當如何?你可以擁有一切榮華,但若以無樂趣可言,富貴又有何用?
  • p126 人的一生還不夠漫長悲慘嗎?有誰會想延長生命阿?
  • p181 她會受到詛咒,永生不死。
  • p349 無人的劇院是一種未兌現的承諾。再過幾個小時,四周便會充斥著燈聲光、笑聲和掌聲了,聚集著打扮得光線亮麗的人。今晚,承諾將得到兌現,然後等布幕垂下,瓦斯燈滅去後,劇院將再次陷於黑暗。那正是劇院的美妙之處。
  • p354 人生不過是一個行走的影子,一個在舞臺上比手畫腳的拙劣演員,下戲後變成絕響;人生是一則愚人訴說的故事,充滿喧嘩焦慮,卻了無意義。

凡妮莎的妻子 Sing You Home

我不相信你會在某天醒來時,突然發現自己是同性戀。
但是我的確相信你會在醒過來的時候明白,
生命中如果少了某個人,你絕對沒辦法度過餘生。

同性戀不是生活方式,這是天生碰巧的事。
其次,我沒有選擇去讓女人吸引我,這是天性。
同性戀和異性戀一樣,都不是選擇。難道男人受女人吸引是經過選擇的嗎?

「我是凡妮莎,以前我不太注意柔伊,一直到我發現她沉到YMCA的游泳池底之後,情況才有了轉變。
那時我以為她要自殺,她剛失去得來不易的胎兒,丈夫也跟她離了婚,發現罹癌的她不得不拿掉子宮,陪伴她爬出谷底是我所能給予的唯一幫助。
現在我們共組了新家庭,希望拿柔伊前段婚姻所培育的冷凍胚胎來生兒育女,
用我的子宮加上她的卵子一起創造出家庭新成員。」

柔伊的前夫必須簽署放棄文件放棄胚胎,受洗成為基督徒的他無法認同我們的關係,更不能接受未來孩子是在同性戀家庭中成長,他決定要透過法律途徑將胚胎取回。他有龐大的基督教會作為後援,但是我和柔伊誓言抵禦所有的困難,
共同面對外界粗暴的質疑和檢視,捍衛我們的愛情與家庭。

★★★★☆
我忘了 Q 怎麼評論這本書了,不過繼《姊姊的守護者》之後,茱迪。皮考特的許多後作都讓我厭煩。過多旁枝末節的描述、過多重複的心情堆疊、變化不大的情節、過於緩慢的步調、過於頻繁的角色切換…甚至連被譽為茱迪。皮考特接班人的作品《謀殺犯的女兒》都讓我讀來相當煩躁。

意外地,這本讓我挺喜愛!
雖然仍一派茱式風格:醫療、法律、親情,這本在私人情感的鋪陳上節制的多,多位角色的轉換切入得當。雖然故事仍屬於單線、變化架構都不大的發展,但議題值得進一步討論,故事推進的流暢。

流暢,仍是我對一本小說喜好與否的基本原則。
作者當然可用很多的詞藻來訴說每一個角色的心情,若放得過多,一來阻礙了故事流暢感,二來也失去的想像空間。

想像空間,是我對一本書的另一個評價重點。
一個沒有想像空間的故事,僅能照單全收的讀者,不是我的 style。


這本,我仍覺得比不上《姊姊的守護者》,但比起《換心》《小心輕放》,我還挺愛這本書。
「那麼,也許妳可以為我解釋另一件事,為什麼大部分的同性戀都有一對異性戀父母?」
也可能,我對同志議題是有興趣的吧!我是不折不扣的異性戀,但完全支持同性戀。就和書中的安琪拉一樣!

Note
  • p196 『怎麼,就讓他坐下阿。』同性戀可以加入愛道人長短的人、私通者、通姦者和我們當中所有的最人之中。
  • p336 家庭都不是架構在性別之上,而是愛。你不需要一個母親和一個父親,你甚至不一定需要一雙家長。你需要的是一個支持你的人。

第七盞火 The Last Ember

一隊義大利古物犯罪調查小組,在一根古老的樑柱中發現一具經過防腐保存的女屍。許多從無價的古手稿中撕下來的紙頁,散落在廢棄倉庫的地板上。在耶路撒冷隸屬三教聖地的金頂寺底下,一場非法的考古挖掘正在進行。

喬納森.馬可斯,一名曾經是古典學博士生的年輕美國律師,成為古董交易商最愛雇用的紅人。但是當他受命到羅馬檢視客戶的一塊石造古地圖殘片時,卻在無意間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秘密:一條刻在石頭裡面的隱匿信息。這個發現,促使他展開一場從羅馬競技場之地下迷宮,到耶路撒冷之聖經時代隧道的險惡旅程,只為了找出一樣長久以來各帝國遍尋不著,隱藏了2000年的古工藝品。

「七分枝燭台」。永恆之火,在聖經的〈出埃及記〉和〈利未記〉裡說得很明白。這只純金打造的聖物,象徵永恆的應許,點在七分枝燭台最西邊分枝的那盞火,自摩西從埃及出走之後,就一直燃燒不斷。據說,這盞火從來沒有熄滅過。祕藏燭台的線索,紛紛指向古羅馬圓形競技場的神祕結構。

就在馬可斯和一名滿腔熱血的聯合國文物保存專家,愛蜜莉.崔薇亞博士,更深入挖掘過去的同時,他們駭然發現,不但曾經有一個古代情報組織在保護這樣古工藝品,還有一樁冷血的現代陰謀正在進行,有一名神秘的激進份子,想藉由消滅聖殿山的所有猶太教和基督教遺跡,摧毀與該古物有關的一切線索。

《第七盞火》以尖端創意的情節,錯綜複雜的鋪陳,構成一部超級刺激,橫跨考古、政治和恐怖主義的暢銷懸疑小說。這起羅馬帝國最寶貴的戰爭寶藏,藏住驚人的考古祕史,也揭發古代驚心動魄的間諜遊戲。

★★★☆☆
有點不知該怎麼形容對這本書的看法,這書該是我會喜歡的題材,但這本書卻一直到近 1/3 才慢慢有進入故事的感覺。而後段又出現我討厭的元素及理所當然的「反派」角色,又讀得不是很暢快了。

和丹布朗有太相像的感覺,每次讀這類書,雖知道是虛構的,但也都有種我對於歷史實在太不了解的感慨,畢竟其內容的不少假設,都是建構於現有歷史遺跡之上。
至少,過去我從不知道,羅馬地下有如此雄偉的建築遺跡。

這書和達文西密碼太相近,明明是單線簡單進行的劇本,但卻難以我欲罷不能,也不知是文字堆疊間有和問題。
而後段一些未曾出現的角色理所當然的出現,及有些角色不意外地其實是反派,都是我不喜愛的梗。

還可以的書,但我莫名不愛~

魔球 Money ball

★★★★☆
魔球:一個勇敢面對自己,逆轉勝的真實故事

榮獲年度好書!布萊德彼特深深著迷、非演不可的真實故事!
你永遠不會有天文數字的財富,
但不等於你一定贏不了!
暢銷第一!布萊德‧彼特主演、同名賣座電影《魔球》佳評如潮,被譽為「最有價值劇本」!

這本書,是關於一個逆轉勝的故事──
一個曾被評價為天才的「過氣」明日之星;
一個是相信統計數字能選出好球員的哈佛畢業生;
這對怎麼看都不會是勝算的組合
結果卻讓一支戰績始終吊車尾,預算只有洋基1/3的球隊起死回生!

這支窮酸球隊與怪異組合,在外界一片不看好中,不斷贏得比賽,
一時之間,全大聯盟都在問:他們怎麼辦到的?
為了挖掘真相,作者到選秀現場、球員更衣室,
讓讀者如臨現場般,一窺大聯盟的運作實況,
並且揭開棒球史上最讓人津津樂道的「魔球法則」──
原來,想贏球,不必花大錢請大明星!
原來,錢少沒名氣,照樣打出好成績!

比利比恩帶領運動家隊顛覆棒壇的這段歷程,
證明了只要有勇於突破傳統的決心與勇氣,
就算是在強者恆強的世界中,也能突圍而出!
這也就是為什麼,從棒球迷到管理大師,都津津樂道這本書
這個來自球場的真實故事,將是你人生最佳借鏡!
今天起,讓自己像個冠軍吧!

數字會說話!

但!如何讓數字說話,是人的責任。

要不,大膽假設後小心求證;
要不,捨棄所有有色眼鏡,回歸科學分析,讓數字證明自己!

誰想一個人? / 單身戀習題

★★★☆☆
妳以為已經有了自己的家庭,沒想到還在原生家庭。

就像在旅行中迷路一樣,意想不到不代表不好。只是,不管妳是不是自願性單身,妳都有了很多必須要給的交代,可是又不知道怎麼說的話。
失去一個人,結果差點回不來的恐懼。妳變得膽小。和妳差不多的男人都沒準備好,妳的灰心多過於傷心。新陳代謝開始變差,已經有了八年級的同事,妳倏忽發現自己不再是個小孩。

然後,妳最怕過年,所有人逼妳結婚。妳的已婚朋友們要妳快點定下來,不要再多看看。
妳像是到了一個不說英語的國家。一開始還會努力表達,後來選擇不說話。

「謝謝妳,大A。妳幫我說出了我想講的話,」Facebook五萬粉絲的致詞。

原來,愛情裡面,不是只有妳一個人在努力。原來,很多事情,妳努力了也沒辦法。相愛本身就是奇蹟,妳沒有辦法製造奇蹟。
可是無論如何,因為這些磕磕碰碰,無以為繼,讓我們學會必須善待他人。不要再進退失據,不要再杯弓蛇影。愛情原本就是情操,只有最偉大最勇敢的人,才有資格得到。

然後,準備好了以後。再當一次女朋友。

好友借了這書給我「你應該不認同她的看法吧?」
「不過你身為感情諮商,應該要多看看女人的想法。」

書上描寫的是個渴望愛情卻不得不單身的心情,而,我是單身主義者。

讀完後並不至於不認同。我的單身主義並非鼓勵單身,而是「享受當下」。單身時好好享受單身,反之亦然。別為了結束單身而急著投入另一段感情,也無需為了保持單身而拒絕戀情。若出現心動的對象就去追吧!心動,也是一種狀態!

其實我很認同書上的某些論點。
單身已久,有過心動的對象。行動?有!但沒結果。某角度來看,我也屬於被迫單身的一員。
單身越久,愈習慣一個人的生活、愈懶得去認識新對象、再次適應彼此、再把人生交代一遍。

慢慢地,清楚自己想要的,有些事情在自己的人生中,比找個對象來得重要。
追求自己的夢想跟找個伴並非互斥,只是我想要過的人生,某程度上跟交往、結婚、成家是違背的。

於是,不再徬徨尋覓,希望找個人牽手一輩子。
專注在自己的目標上前進,也許那天會遇到一個人,目標雷同,可以同行。

我想,我需要的是旅伴而非伴侶。

---
這書轉手給另一個情傷的好友了,希望你能趕快找到新的出口。

說謊的母親 Mothers and Other Liars

★★★★☆
一但說出口,她就從母親成了罪犯
一但決定坦白,就將永遠失去女兒

十九歲少女露比原本以為她拯救了一名棄嬰,九年後卻發現自己成了綁架犯。
面對視如己出、給予無條件的愛與犧牲來撫養長大的孩子,她要如何抉擇?

我愛妳,這是不會改變的。但是,我所做的仍舊是錯的。

露比第一次踏進新墨西哥州時,除了懷中的小女嬰外,沒有任何隨身家當。當年的她雖然只有十九歲,卻沒想過要放棄襁褓中的小孩。她找到一個薪資微薄卻能維持生計的工作,努力建造出屬於母女倆的溫暖小窩。幾年過去,不僅生活變得充裕,露比也認識了新的朋友,並即將步入禮堂。這一切如此美好,直到一篇刊登上八卦周刊上的照片,如巨石般猛烈的朝著她滾滾而來。
原來,她美好的新生活,是建立在巨大的謊言上。
九年前,失去了唯一親人的露比,在奧克拉荷馬州休息站的垃圾桶裡,發現了一名女嬰,那雙凝視著她的棕色大眼睛,讓露比無法讓女嬰像被吃了一半的漢堡留在垃圾桶裡。於是她將孩子放進車裡,義無反顧的向前開去。露比原本以為她拯救了一名棄嬰,九年後卻發現自己成了綁架犯。她當年的自私造成一對父母的絕望,現在的她是否應該繼續說謊?面對視如己出、給予無條件的愛與犧牲來撫養長大的孩子,她要如何抉擇?

意外地,我挺愛這書的。相對前陣子所讀的書怎樣都有種「進不去」的感覺,本書讀來順暢,也很能感受裏面每個角色的心境轉換。

而且本書讓我有不少想像空間,最縈繞不去的是若我身為陪審團的一員,該怎麼判決?
因本書以露比為主在陳述,我承認基本立場是偏向支持她。在露比將雲雀視如己出地照料養成下,讓她們繼續一起生活似乎是比較簡單與人性的決定。卻又面臨另一個現實,露比九年前的行徑合法嗎?可以判你無罪,並不表示你不違法。如果這是個違法的行徑,不該做些挽回嗎?

又面對交換小孩這樣的選擇,看似完美,但小孩長大後該如何跟他說明?還是當作一切都未曾發生,若要如此是否在看到報導後也別承認?

喜歡這本書的流暢,也喜歡他的議題。真要說不喜歡的,那過於勉強的完美結局吧。

白袍下的熱血

★★★☆☆
一群來自島國的醫者
飛越洲陸,跨越國界
來到11243公里之外的史瓦濟蘭
在遙遠的非洲大地上
碰觸生命的原點

2009 年,一群來自臺北醫學大學醫療團隊的醫師們,放下臺灣的一切,飛向萬里之外的非洲大陸,來到史瓦濟蘭這個或許原本一輩子都不曾想像過的國家。在這裡,高科技醫療硬體近乎等於零,許多日常醫療教育多半窒礙難行;但這群白袍醫者,有著難以擊退的熱情與決心,他們相信,只要有愛,膚色、種族與語言,都不再是距離……

以書來說,我會慶幸這是本「漂書」。
但這樣的義行確實打動了我,也改變了我對一些事物的規劃。

有生之年,我也要去這樣落後地方,盡自己所能幫助他們。

單身的這樣那樣

因為是些書信的往來,有點雜亂抓不住重點的感覺。但內容卻是真實貼切,相當有趣。

為何單身有太多原因,也許和為何結婚一樣,「覺得差不多可以結婚時,身旁有人。」
但,也許,更多單身的人,不見得有所選擇,而是情場失意,又不願為了結婚而結婚,於是一直單身著。

想向書中兩位主角一樣,邀集單身好友聚聚;也想弄個單身樂活聯誼,邀約認同單身的人一起積極人生。

然,讀這書的時候,身旁一個一直鼓吹單身如何如何的好友,突然捎來訊息說有交往對象了。
頓時間有點不知如何反應,有點... 被背叛的感覺,笑!

也許單身,還是希望有人陪,既使是另一個單身的戰友也好!

★★★☆☆
暢銷女作家VS.話題男作家
旗鼓相當的單身對話!


本書由日本暢銷男女作家岸本葉子與橫田濱夫,以信件往返的方式討論單身女男的人生種種。

談論的主題包括不結婚的理由、單身不便、用餐、老後生活、自由、住居、健康、心目中的理想夫妻形態,以及屬於一個人的幸福。兩人文字流暢,亦莊亦諧,時而爆笑,時而令人掩卷沈思,單身生活的悲喜盡在其中。

就像作者岸本葉子所說:「既然沒有人能夠擁有『完美』的人生,那為何不能隨自己心意流轉呢!」或許單身的問題不在於不婚,而是不是人人都覺得結婚才是最完美。

敗犬女王X搞怪熟男的21封信

在生活和金錢上享有高度自由的單身王國
究竟有多麼美好
面對孤單的老後生活與眾人的好奇眼光時
單身族又該如何應對
透過兩位作者百無禁忌、詼諧幽默的紙上對談
你將發現
單身族的生活中有著各種讓人意想不到的刺激、甜蜜、心酸與快活

悸動的六O年代

讓我們一起穿過時光隧道,
探索六○年代的脈搏和滄桑,
追尋激情歲月的腳印與浮沉。

六○年代是狂飆的年代,也是躍動的年代!

反越戰、反文化、反威權、反體制、爭民權,全球學運風起雲湧,那是衝突與對抗的年代;謀殺、暴動、文革、大麻、性解放、搖滾樂,世界瀕臨爆炸邊緣,那是黑暗與叛逆並存的年代。

甘迺迪兄弟的權力與魅力屈服於暴力之下,槍聲摧毀了金恩博士的「我有一個夢」,越戰拖垮了詹森的「大社會」理想,美國陷入南北戰爭以來最嚴重的國家危機。瘋狂的毛澤東發動瘋狂的文化大革命,塞納河畔的巴黎爆發反政府怒潮,布拉格出現了短暫的春天,一九六八年成為六○年代的座標。胡士托音樂會和太空人登陸月球,象徵人類的理想與科技已向前邁進一大步。

★★★☆☆
其實有點震憾,六十年代發生的這些世界大事,我是相當陌生的。從高一選邊站以後,對人文、歷史、地理就疏遠,是自己見識短淺,不該怪罪於升學主義。

也有些感概,各國皆有發生重大學運,這些學運也多少影響了歷史發展。最近的文林苑事件,在場也有不少學生支持。究竟是學生太傻太天真,還是學生還有夢想,敢為了理想的未來站出來抵抗這社會制度。

這書像是許多獨立專欄的集結作品,雖勉強保留了結構性,但過多敘述在每篇文章重複出現,有點碎舌。

美味關係 Julie & Julia

這本書是一個在紐約的女孩向全美知名料裡主持界天王Julia Child致敬之書

2002年,日子過得百無聊賴的祕書茱莉突發奇想,計劃以一年的時間,完成美國名廚茱莉亞.柴爾德(Julia Child)《掌握法國廚藝》書中的524道料理,並將心得發表在部落格「The Julie/Julia Project」上,結果不僅出版成書,更被好萊塢搬上銀幕,成就了這部號稱是「Bridget Jones遇上法系大廚」的幸福小品。

它不是小說,但兩個不同時空的女人靠食譜交流心靈比小說更引人
它不是食譜,卻比各種華麗食材的食譜書更讓人動心想作菜
一個徬徨在紐約市裡的女子學習Julia Child認清自己的力量
從最日常的食物製作中找到人生方向 找回自己

這是茱莉的故事,也是茱莉亞的故事
在茱莉亞的食譜裡,用愛提味,充滿勇氣
在茱莉的生活裡,渴望香料,期待甜蜜

年屆三十的紐約打工女茱莉,日復一日過著無目標的生活、無聊的工作、沒有孩子的婚姻。唯一可喜的是她愛吃。在讀到傳奇名廚茱莉亞的《掌握法國廚藝》後,決定用一年的時間,每天按照該書做菜,並把烹飪成果連同她的城市愛情生活公布在部落格上。漸漸地,吸引了讀者,從此她的生活有了巨大的轉變。

美國名廚茱莉亞.柴爾德,生於美國加州,二戰後與外交官夫婿住過巴黎,中年才開始在藍帶學院學習烹飪,廚藝之路際遇多舛,後來與友人合著《掌握法國廚藝》。1963年起在美國電視節目教烹飪而聞名全國,並獲得許多獎項,影響大眾甚廣,她「對生活的樂觀和熱情感染了數百萬美國觀眾,並教會他們享受烹飪的樂趣」。

茱莉困在苦悶工作中,困在紐約角落的小公寓,困在乏味的婚姻裡,偶爾還發現自己在下班回家途中莫名落淚。某晚,透過睫毛膏糊掉的淚眼,她留意到自己在買菜時,隨手抓的幾樣食材竟是茱莉亞.柴爾德那本《掌握法國廚藝》所列出的第一道菜「韭蔥馬鈴薯湯」的材料。做這道菜過程中,她體會到茱莉亞.柴爾德當年學做菜時心理上的微妙變化。伴著腦中浮現一幕幕茱莉亞.柴爾德的生活,她繼續從法式蛋盅到牛油煎牛排,從「潑婦飯」到殺活龍蝦,一道道做下來,食物的豐富滋味一點一滴滲透到她每天的生活中,她發現這忙亂的烹飪計畫正在改變自己……

這兩個不同世代的女人,藉由美食有了奇妙的聯繫,一本食譜書串起了兩段不同時空的女人面對生活轉折的故事。看美食如何改變了她們的人生!

不知為何讀得很「卡」,一直打瞌睡一直分心。
也不會難看,但好難引起閱讀的興致。

在緬甸尋找喬治歐威爾 Finding George Orwell in Burma

「緬甸就像一個得了癌症的女人。她知道自己病了,但她還是照常過她的生活,彷彿一切沒事一樣。她拒絕看病。她與人交談,人們也跟她說話。他們知道她得了癌症,她也知道自己得了癌症,但沒有人說破。」

北韓之外,另一個備受關注的極權國度:緬甸

半世紀的軍事統治,讓曾是世界糧倉的緬甸陷入民不聊生的慘境,也成為一個全民受到嚴密監控、真實與虛假難以區分的詭異之地。緬甸政府不但關押數量龐大的政治犯,2008年的納吉斯風災也因為獨裁者的無能與阻撓,造成14萬人死亡。2010年底,長期遭到軟禁的民主運動領袖翁山蘇姬終於獲釋,2012年初再次投入選舉,全世界都在關注這個飽受蹂躪的佛塔之國,是否能順利開始轉變?

名列二十世紀偉大政治小說家的歐威爾,年輕時曾在緬甸駐紮五年,擔任帝國警察,然而甚少有人提及這段經驗對他小說創作的影響。他的《緬甸歲月》、《動物農莊》和《一九八四》宛如現代緬甸悲劇歷史的寓言三部曲,緬甸知識分子也因此稱他為「先知」。

本書作者拉金是通曉緬甸文的美國記者,從九○年代起多次祕密到緬甸查訪,她透過走訪歐威爾在緬甸的駐紮路線,對緬甸社會進行第一手觀察,甚至與當地知識分子組織讀書會。拉金以優美的遊記散文,娓娓道出緬甸從英國殖民地、獨立到被軍政府極權統治的悲劇;不但巧妙銜接歐威爾的生平著作與緬甸的政治社會境況,更生動呈現了當地人在高壓統治下的一言一行。

★★★★☆
他在獄中成了一作秘密圖書館的管理人,有些書籍跟雜誌偷偷運抵他的手裡,他利用自己在監獄各處種菜之便,把書埋在土裡。他足足埋了五十本書,而且記得它們的位置。如果有犯人想看什麼書,只要告訴他書名,他就會把書挖出來,偷偷送進那人的牢房裡。
怎麼我看到這段描述,腦中一直浮現《神之水滴》裡的土肥羅伯爾.... xddd

這書跟《以愛之名》徹底改變自己對於緬甸這地方的認知。這樣極權統治的國度,除了北韓之外,原來還有一個離我們這麼近的國家。
以這本書出版的時間,或許有人會把它跟四月將要進行的選舉陰謀論化,就像台灣每逢大選前,總會有候選人傳記書出版一樣。然,緬甸的落後是事實,這書誠實反應了國際社會如何看待緬甸這國家,以民主國家的價值觀如何衡量這極權國度。

只是,一部分的自私又希望這樣情況可以持續下去,走向進化、開發不完全是好事。當然,這全是自私的想法,就如同我們一直想保留阿朗壹古道一樣的自私。

近來看一些朋友去印度的心得,印度這國度隨著逐漸開發已慢慢失去吸引我的點了。四月的選舉翁山蘇姬的當選應該是必然的,趁著緬甸改革進化前,想辦法去異域流浪吧!

Note
  • 083 告密者存不存在根本不重要。只要我們相信到處有告密者就夠了,光是我們整天疑神疑鬼就能達到他們要的效果。
  • 097 索德定律指的是,若有對雨錯兩種選項,人總是會選到錯誤的選項。或者說,會出錯的,就是會出錯。
  • 115 曾經有一位緬甸人,他走了很遠的路到鄰國去看牙醫,當他抵達牙醫診所時,牙醫得知他走了非常遠的路,感到非常驚訝。「貴國難道沒有牙醫嗎?」「有的,有的,我們有牙醫。問題是我們沒有得到允許是不許開口的。」
  • 133 在緬甸,我們有想寫什麼就寫什麼的自由,我們只是沒有公開發表的自由。
  • 153 他在獄中成了一作秘密圖書館的管理人,有些書籍跟雜誌偷偷運抵他的手裡,他利用自己在監獄各處種菜之便,把書埋在土裡。他足足埋了五十本書,而且記得它們的位置。如果有犯人想看什麼書,只要告訴他書名,他就會把書挖出來,偷偷送進那人的牢房裡。
  • 165 我們必須仔細分析我們聽到的每件事,我們從朋友、家人、工作場所與市場聽到各種傳言,然後我們必須分析這些資訊的內容。就像遊戲一樣,真像在跟我們玩捉迷藏,我們必須試著把它找出來。
  • 181 人們不承認我是緬甸人,而我不可能是英國人,所以我比較喜歡的說法是,我單純地活著,我只是盡我所能地活下去,我不覺得有必要為自己貼上任何標籤。
  • 198 民眾太害怕了,因此不敢挺身反抗他們。而當權者自己也很害怕,他們現在只能緊抓著權力不放。
  • 231 我們對一切很滿足。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我們沒有什麼好損失的,他們一直壓榨、壓榨、壓榨,直到我們一無所有。
  • 237 不可否認,喝酒可以讓機器繼續運轉。如果不喝酒,我們所有的人可能會在一個星期之內瘋掉而且開始彼此殘殺。你那些專說好話的隨筆作家倒是有一項主題可寫:酒是帝國的黏著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