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房裡的人類學家

More about 廚房裡的人類學家
****
Book Description
聽,台灣料理人說廚房的故事!

本書是作者從學院到廚房、不求學位只求美味的田野調查 心得分享。暢談在美國麻州劍橋廚藝學校習藝、在香港飯店餐廳實習及工作的甘苦見聞,以及對廚房百態、食材應用與當今飲食風潮的觀察心得。

1998年秋,作者第一次離家,辭去國中教職到紐約攻讀文化人類學。學院裡人人都有念不完的書與寫不完的報告,為了舒解壓力,有人跑步,有人練瑜珈,有人喝啤酒,有人上教堂,但對作者來說,沒有任何一種活動比洗菜切菜,淘米醃肉這樣熟能生巧的機械性動作更能安撫焦慮與疏解壓力。每天下課買菜做菜成為她留學生活的例行休閒。

婚後,伴隨丈夫學習的因緣,作者因著廚藝夢想的覺醒進入了劍橋廚藝學校研習專業廚師課程,自此從學院走進廚房,進入另一個截然不同的知識領域,追尋另一個夢想。

作者回憶以前每次跟人家說她是念人類學的,得到的回應往往是「好深奧哦!」口氣中夾雜著景仰、不解與同情。現在告訴人家他是個廚師,社交簡直無往不利 ──不管是哈佛學生,家庭主婦,乾洗店老闆還是水電工人,人人都表示高度興趣與善意,會做菜忽然變成一種很炫的技能!如果他們得知作者放棄博士學位追求廚藝,幾乎大家的反應都是「好極了!」在美國,作者求新求變與追逐夢想的勇氣似乎比堅忍不拔和光宗耀祖重要。

2006年9月,作者開始於網上經營部落格「廚房裡的人類學家」,其實也算是作者的一卷網上田野筆記。作者回頭看一些早期的篇幅,驚訝自己當初揉個酥皮麵團也緊張兮兮,站幾個小時就喊累,才發現兩年下來自己不只廚藝精進,思考也越來越像個廚子,就是人類學家說的,已經「土著化」了。這些筆記內容林林總總,有些談人物,有些談烹調技巧、食材特性,貫穿其間的主軸是作者從一個愛做菜的研究生變成餐廳裡專業廚師的學習過程、所思所感。在此集結成書與大家分享,希望讀者透過文字也能感受到動刀玩火、烹魚割肉的樂趣,下回上餐廳吃飯時或許能想像一下桌上的菜是怎樣一群人為你準備的。如果看了這些經驗能讓讀者們也想進廚房發揮一番,那就再好不過了。
Comment
剛從日本旅行回來,吃了一整路的日本海鮮饗宴。相當認同書中所提及任何食材、菜色皆應配合當地方盛產或特色做改變。也藉由本書,了解廚師的修煉過程是那麼不易。

喜歡作者放下學歷追求夢想的大膽,尤其在台灣社會傳統價值框架下,博士候選轉行實在不可思議。
喜歡文中對於廚房裡大小事的觀察入微,帶有些許研究人員的毛病。

看了書後才知道原來作者是小有名氣的部落客。書中也有不少部份是直接改寫部落格文章而來,難怪都是極短篇小品,語調用字也不像一般書籍,讀來雖毫不吃力,但也少了點過癮。

廚房裡的人類學家
http://blog.yam.com/tzui

Note
看了本書聯想起前些日子的日本行,吃到一些當地美食時總有感慨,為何台灣無法如此。
那想法不應該,該地普及的食物一定在地最好吃便宜,日本料理當然是日本最道地

批評台灣日本料理比不上日本,就像批評日本熱炒沒有台灣好吃一樣。都不公平!
食物是文化的一部份,文化無高下之分,喜愛不喜愛皆是個人感受,不該有所批評。

戒之!慎之!

  • 60 你犯了廚房一大禁忌:採購部如果送一瓶烈酒過來,你怎麼可以只用兩匙就送回去呢?…我看這個派裡面就加個22湯匙的伏特加,剩下的我們喝掉。
  • 119 扛起廚師社會責任,多多關心農業政策、環境土地,選擇最新鮮健康,能夠永續經營的食材。
  • 147 經驗總是好的 any experience is good experience
  • 156 我們很清楚的知道字面的含意與內心的情感無需對應,也認為在適當的場合講「難聽的話」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 162 這一行本來就辛苦,如果不能接受長期嚴格的訓練大可轉行,沒人攔你。
  • 199 每一種食材在久煮之下都會放下身段,把原來張牙舞爪,性格鮮明的一面幻化為整體圖像中的一分子。最後酒不澀,湯不膩,肉不腥,香料不嗆,只留下一股說不出的和諧,完整中有層次,層次中有完整。